close
以Beats Solo HD為例
頻率響應: 20-23000Hz
靈敏度: 115dB
線長: 1.2M
重量(不含導線):180克
插頭 3.5mm
請問音質表現和上述數據有無關係?
請問這款耳機適合聽什麼音樂?適合電音&搖滾嘛?
我在網路上有看過人家說耳機在用之前要煲機100-200hr
這個動作有需要嗎?不煲的話音質會有很大的差別嗎?
如果要煲的話 如何煲機呢?
頻率響應: 20-23000Hz
靈敏度: 115dB
線長: 1.2M
重量(不含導線):180克
插頭 3.5mm
請問音質表現和上述數據有無關係?
請問這款耳機適合聽什麼音樂?適合電音&搖滾嘛?
我在網路上有看過人家說耳機在用之前要煲機100-200hr
這個動作有需要嗎?不煲的話音質會有很大的差別嗎?
如果要煲的話 如何煲機呢?
先解釋一下你提到的那幾個名詞:
頻率響應:耳機所能展現音效頻率範圍,人耳大致上能聽到的範圍為20~20KHz,隨著年紀或個人體質,會略有不同,但基本上不會超過20~20KHz的範圍,目前除了特殊用途的耳機,一般音樂用耳機都能靠設計或軟體達到這個要求.
靈敏度:耳機能表現的音壓強度,通常是以1mW的功率測試取得1KHz的dB值,數值越高,表示該耳機可表現的最大音量越大
以上2點,不一定要範圍越寬或數值越大就越好,它們只是表示一個"能力",但能越好就越好,它們只表示耳機的特性,和"音質"沒有絕對的關係(音質要用耳朵聽)
線長:耳機線的長度
重量:耳機的重量
插頭3.5mm:類比式耳機(USB或無線是數位式耳機)
基本上類比的聲音經過的"處理"會比數位要少得多,所以失真情形較少
但現在數位的技術也很不錯,再加上人人不是金耳朵,所以對大部份的人而這沒有太大的差別
以上3點,只表示耳機的硬體規格,與聲音沒有關係
應該還有像F0(最低共振頻率)之類的規格,單位是Hz,它表示低頻的最低共振點,數值越低可以說是低頻越佳,通常需要在100Hz左右或以下,才有較好的低頻表現
雖然那幾點和音質沒有絕對的關係,但確是在未試聽前,初步判斷耳機特性的一些"參數"(線長.重量.插頭除外,這些只是耳機的硬體規格)
頻寬廣,所能展現的音域越廣,但就算高頻能到23KHz,也不表示它的高頻聽起很好,這只能表示23KHz以下的聲音它都能表現出來,就好比2個人唱同一個音,1個人唱的好聽另1個人唱的難聽,如果你有看過耳機的曲線圖,應該就能理解
2個不同靈敏度的耳機,如果用同一台主機播放,主機調成同樣大小音量下,靈敏度較高的耳機聲音會較大聲,但也不能表示聲音就越好,這好比2個人唱歌,1個中氣十足聲音洪亮,另1個力氣較小聲音也較小,誰唱的好也不一定
所以,光靠這幾個數據,無法判斷適合聽什麼音樂,要試聽才知
不過,部份品牌是有傾向某類音樂的情形
Beats多半是以流行音樂為主,同時是美式的流行音樂
所以,大概是輕音樂.古典樂...等較不重視強烈鼓點及低頻以外的都可以吧
煲機這個行為,個人建議可有可無
想做的話,放一般的音樂即可
音樂不用大聲,就一直讓耳機不斷的播放音樂
時間長短就不一定,看你查到有多久就放多久
煲機這個行為,是起源於大型音響
音響裡的speaker是主要發聲的單元體
其中一項元件"振膜",因其製作方式,懸邊分別和中央杯狀錐體及支架使用膠水黏合
同時有一個叫彈波的元件,用來穩固振膜+音圈成垂直上下運動
為了讓其彈性定型,故有燒機的行為,藉由不斷播放音樂的動作,使振膜能順利上下運作,同時也能充份發揮振膜及彈波的彈性,發揮其最大能量同時達到較好的低頻
耳機的speaker體積小了許多,沒有彈波這個元件,同時振膜也是一體成型
再加上振膜的厚度很薄(大部份在0.005~0.019mm之間),反應的速度很快不是問題,故我個人是認為,耳機沒有煲機這個必要
煲機這個行為,在耳機上並不會讓低頻再低一點,高頻再高一點
它只會讓耳機"聽"起來有所不同,比如聲音更柔和或圓潤
這些都是可以在一段時間使用後達到,沒有必要一開始就這樣操它
只要你有常聽音樂的習慣,久了就會越來越順
參考資料
個人
留言列表